農信社代理涉農補貼 發放是件不容易的事
  近年來,隨著國家反哺農業政策的落實,各類涉農補貼從無到有,由少到多,由單一到多元,無論從單項額度上,還是在補貼面上都有了較大程度的突破。
  最近,《農村金融時報》記者對山西省農村信用社代理涉農補貼發放的情況進行了調查,發現其中的一些困難急需引起關注和加以解決。
  無利可收的尷尬
  山西省農村信用社從2002年開始代理財政資金至今,各市、縣(區)信用聯社先后承擔起了近20種涉農補貼的代理發放工作,每年虧損都在400———600萬元。
  現有窗口和人員不能滿足集中突擊式的補貼發放工作。調查中發現,不少農民認為涉農補貼是國家發給的,把現金領到手里,心里才能踏實,這就造成了農戶集中突擊式領取,極大地加劇了信用社的採光罩 龍雲系統傢俱業務量,工作人員整日加班加點,服務窗口與人員不足的矛盾突出。如新絳縣橫橋信用社2010年代理47個村的13項涉農補貼發放,開戶數22474個。13項補貼年度發生1次的有6項,2次的3項,4次的2項,12次的2項,全年發生手續43526筆,以每筆發放業務5分鐘計,需要3627個小時,折算成天需151天。窗口業務量處于極度超負荷狀態,農民領取補貼排隊等候時間過長。
  沒有效益收成,網點和人員積極性不高。據調查,2009年橫橋信用社用于發放涉農補貼的存折費用只開支達43526萬元,而涉農補宥欣識別證, 碎紙機貼金額小,存期短,可利用率低。補貼歸口管理部門不給信用社任何代理費用,此項業務虧損額約為43526元,全縣信用社僅此一次虧損在70萬元左右,由于收支倒掛,信用社缺乏增加投入的動力。
  發放補貼帶來資金被動,加大了攬儲工作難度。陽泉市某信用社,2010年12月24日收到勞動部門給全縣31000余名老齡人口2010年下半年的養老保險金551萬元;2011年元月份,這部分資金便被陸續支完,造成存款在年初存在下降,對組織資金工作帶來一定沖擊。
  客戶現狀與合規操作間的矛盾。在代發涉農補貼中,面對的低保戶等客戶群體,文化素質偏低,帶來時效率差。有的農村老人由于年齡過大,眼耳手不靈便,不能親自填寫取款憑證,有的領完后忘了帶走存折,造成柜臺人員代客戶填寫憑條、保管存折的事實,這就是明顯地違反了山西省農信社的“十條禁令”。
  嚴重影響其他業務的正常開展。以晉中市平遙縣某信用社為例,2010年代發的各類補貼達30000余筆,而信用社全年的業務量也就是60000余筆,涉農補貼發放業務占到50%。
  一基層信用社負責人對《農村金融時報》的百易光碟 滋賀屋涮涮鍋記者說,縣信用聯社對其要的是效益,政府部門要的是政策導向,銀監部門要的是監管指標,而作為地方性金融企業應追求利潤最大化,但現實是由于承擔太重的“社會責任”政府和老百姓根本不知道,最終導致了“農信社開著奔馳賣豆腐”不知“本”在哪兒“利”在哪兒怪圈的形成。
  以市場為導向減緩壓力
  提高認知度,重視發放工作。涉農補貼是黨和國家對農業的關懷,它涉及千家萬戶,牽涉多個部門。信用社做為代理單位,這必然就對服務實力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。我們認為應該在幾個方面作出努力:
  實行有償代理,提高積極性。一方面,涉農補貼發放涉及千家萬戶,工作量十分巨大;另一方面,作為經營貨幣的特殊金融企業,農村信用社本身具有逐利性,實行有償代理,確定代理費率,使其有利可圖,符合市場經濟原則,也有利于提高發放網點和員工工作積極性。
  建立信息系統,規范賬戶管理。建議由財政部門牽頭,鎮村組織配合,建立以農戶家庭為單位,以戶主存折作為涉農補貼基本賬戶,對現有農戶涉農補貼進行歸并整合,并依托國庫集中收付系統進行劃撥,直接撥付到農戶補貼基本賬戶,使所有補貼全部進入該賬戶系統,便于管理和規范。
  增加窗口,改進服務。加快柜員制的推行,增加服務窗口,同時,針對實際適當增加內務人員,以避免對正常廣生堂年節禮盒三統好鳳梨酥業務的影響。此外,涉農補貼發放高峰期,信用社對內外勤人員要統籌協調,合理調配。同時與相關部門協調,把發放工作分期分批進行分解,減緩發放壓力,方便農民領取。(張戰果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乐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